教师资格证试讲——《胡同文化》说课稿
     		 
		   [日期:2008-07-20]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阅读:
2280次
[字体:大 中 小] 
      	教师资格证试讲——《胡同文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胡同文化》是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序言”单元。《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和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胡同文化”特点的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对“胡同文化”典型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三、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 
2、三步教学法: 
    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具体操作: 
1)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2)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3)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4)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四、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 
1)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2)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 
3)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知识习得 
①解题。 
通过对“胡同”和“文化”含义的分析,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理解分析“胡同”的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 、俗 、多 、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形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 封闭     忍 
2、拓展延伸 
    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 
①“封闭”的实质:传统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中外文化上的差异。 
②“忍”的实质:农业文化的缩影。比如:中国的的谦逊、一些俗语
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 
3、迁移训练 
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 “凉席”文化的作文。 
六、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2、板书简洁,勾弦提要。